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系我們 關於萬維
專欄作者
解濱水井
壹嫻謝盛友
施化核潛艇
小心謹慎張平
捷夫茉莉
凡凡湘君
         專欄作者
容若俞力工
柳蟬趙碧霞
開心雨半窗
木然夢夢
上官天乙特務
圓月彎刀小放
         專欄作者
楊柳岸程靈素
法老王鐵獅子
谷雨金錄
莉莉小貓務秋
藍精靈枚枚
有點紅妝仙子
         專欄作者
索額圖辛北
細煙王琰
水梔子多事
施雨汗青
男說女說林藍
任不寐文字獄牢頭
         專欄作者
老禿筆尹國斌
櫻寧吹雪
少君老鄲
白鴿子摩羅
朱健國王伯慶
小尼酒心
         專欄作者
伊可京東山人
潤濤閻老麼
風雨聲望秋
峻峰直愚
王鵬令夢子
老黑貓俞行
 
[ads_url_inside]
 
網墨文集
 萬維網讀者->網墨文集->俞力工->正文
 專欄新作
 - 也談臺灣文化與“脫
 - 也談孩童教育與德國
 - 從《坤輿萬國全圖》
 - 有關中國社會發展史
 - 利比亞事件有感
 - 英國王子婚禮觀後感
 - 在臺灣世新大學“保

 
 
談後現代社會的時代特征

俞力工


“後現代”也有人稱為“後工業”、“消費社會”、“媒體社會”等等。由於“反觀念”、“反理論”是近30年後現代社會的特征,同時又不存在任何完整的思想體系,因此似乎就無此需要為該時代現象下學術定義。以下,不妨從若幹典型、突出的現象談起。

當前,壹個普遍現象是,盡管中年人家庭的設備不壹定比年輕人更加先進、完備,但諸多陳舊設備卻舍不得拋棄。原因無他,二、三十年前的商品換代速度遠不及如今的快,相對購買價格也不及如今低廉。因此當年長者割舍舊物資頗需拿出壯士斷臂的勇氣之時,年輕人卻認為是理所當然。  這種人與物資的關系自然也反映在人與人之間。以當前在大陸鬧得滿城風雨的“包二奶”問題而言,就起碼表現出“老壹輩”的“喜新不厭舊”老作風。對年輕人說來,不合就分,何必多此壹舉去“包二奶”。極端者,甚至在上壹個壹夜夫妻的姓名還沒稿清楚時,就又在網上物色下壹個對象。

物資充裕與不斷地推陳出新自然也帶來壹些無可預料的後果,比如說:使用各種現代設備時,便不時出現各種難以解決的技術困擾;接觸到鋪天蓋地的商業廣告與選擇貨架上琳瑯滿目的商品時也往往令人無所適從,甚至為了評比微小的差距而疲於奔命。除此之外,信息的爆炸與垃圾信息的充斥,科技的迅速發展與專業的細微分工也頓然使現代人失去了認識社會整體的壹切支點。再加上各種互動性電子遊戲機的介入,使得本已喪失了大半傳統功能的家庭,更加無法探索子女的精神世界。於是乎,近30年盡管是個推陳出新,寬容性、容忍性極度提高的時代,卻也是個加促家庭瓦解,使生活更加割裂、零亂、破碎,無可奈何地受商品文化與文化商品的擺布,反歷史、反經驗、反傳統、反理論、反觀念、反倫理,而蛻變為追求眼前的利益與快感(爽、酷)的喜新厭舊的時代。

處於這樣壹個物資占支配地位的世界,後現代媒體應運而出,其炒作方式要麼是鎖定題目(agendasetting)把局部的信息鋪天蓋地傾倒在人們身上,讓全世界每個角落的人深深相信戴安娜是最值得憐惜、同情的女人,911事件是對全世界愛好和平、民主、自由的人們的侵犯,反恐怖主義是全球當務之急…。至於,那個女人、那個事件與我們的關系何在,事件發生的背景與來龍去脈,則絕對不是媒體的傳播職責。音樂方面,這30年所流行的打擊音樂即便響徹雲霄、震耳欲聾,但卻始終沒有給人留下絲毫繞梁的旋律。影視媒體、廣告媒體更是利用人們對新生事物的寬容與迷信,刻意透過誇張、煽情、強刺激的手法,把迷失在信息森林裏的人們壹棒打醒。於是為了不斷增加刺激的劑量,暴力的方式越來越冷酷無情,色情的取角年齡越來越低,肉體曝露的範圍也越來越大和越加深入,其必然的結果是:70年代以來西方社會前往第三世界的性旅遊人數越來越多,蹂躪未成年孩童的嫖客人數也日眾,最後,為了方便,便就地取材地大規模糟蹋自己的兒女,同時也透過黃色媒體把這具有時代特色的主流文化推薦至第三世界的各個角落,並制造了同樣的人間悲劇。

據調查,1996年單單德國每年就有40萬人參加前往第三世界的性旅遊,其中有1萬人以嫖雛妓為目的。如加上所有其他西方國家的嫖客人數,其嚴重性與破壞性可想而知。另據1999年西歐某個社會問題並非特別嚴重的國家的家庭部部長透露,該國有25%的16歲以下的女孩與15%16歲以下的男童受到過性騷擾,肇事者80%為家庭成員,其中又以父親占大多數。如稍加註意,該犯罪問題實際早已使第三世界受到巨大沖擊,並在某些地區引起所謂的原教旨派的強烈反彈。

當前在後現代文化的影響下,不只是社會治安日益敗壞,年輕人逐步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甚至在媒體的操縱之下,還造成了若幹政府(如德國、日本)雖明目張膽利用國會決議違背憲法規定(國防軍不得參與防衛之外的活動),但卻受不到任何牽制的局面。

任何文化都是不同時代的積累,同時任何時代都像地層壹樣留下特有的烙印。許多年輕人初初接觸西方社會時,所接觸的是個雜亂無章的集合體,自然無從甄別各個時代的特征,無從察覺後現代與此之前的差異。

無可諱言,以上觸及的不僅是對後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同時也是對其精神汙染的直接聲討。這麼做,對剛剛從封閉社會解放出來的群體說來,自然是個不受歡迎的議題。盡管如此,需要提醒的是,西方媒體文化目前不論如何墮落,其數百年來形成的人文底氣與社會經驗遲早還有產生反制的機會,換言之,當資本自由過渡發展時,自然會引起平等、正義的衛道者的制衡。至於元氣本就不足的許多第三世界地區是否能夠劫後余生便著實令人捏把冷汗。以中國而論,五千年的深厚文化是否經得起後現代商品世界的挑戰,就要看當代國人的智慧表現了。(2001/11/17)

後記:本文原為筆者於11月17日在南德華人聯誼會成立大會上演講的腹稿。然而實際演講內容卻與腹稿有極大出入,原因主要是,聽眾席上絕大多數年齡不到25歲的留學生交頭接耳,表現出對自己的問題毫無興趣,而其出席的目的則僅僅在於如何在聯誼會上找到最好的感覺,例如,在開飯之前率先趕到廚房飽餐壹頓,或在飯後爭相打包。基於此,筆者在演講過程中始終在“中斷演講”或“更有需要講”之間舉棋不定,由是思路屢屢受到幹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