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系我們 關於萬維
專欄作者
解濱水井
壹嫻謝盛友
施化核潛艇
小心謹慎張平
捷夫茉莉
凡凡湘君
         專欄作者
容若俞力工
柳蟬趙碧霞
開心雨半窗
木然夢夢
上官天乙特務
圓月彎刀小放
         專欄作者
楊柳岸程靈素
法老王鐵獅子
谷雨金錄
莉莉小貓務秋
藍精靈枚枚
有點紅妝仙子
         專欄作者
索額圖辛北
細煙王琰
水梔子多事
施雨汗青
男說女說林藍
任不寐文字獄牢頭
         專欄作者
老禿筆尹國斌
櫻寧吹雪
少君老鄲
白鴿子摩羅
朱健國王伯慶
小尼酒心
         專欄作者
伊可京東山人
潤濤閻老麼
風雨聲望秋
峻峰直愚
王鵬令夢子
老黑貓俞行
 
[ads_url_inside]
 
State Farm Drama
網墨文集
 萬維網讀者->網墨文集->俞力工->正文
 專欄新作
 - 評李登輝的使命
 - 評臺灣外交部制作的
 - 兩岸服貿協議不是左
 - 兩岸服貿協議的受阻
 - 臺灣服貿風波感想幾
 - 臺灣“服貿事件”與
 - 臺灣與烏克蘭有多遠

 
 
俞力工:從瑞典民主、臺灣民主說起

俞力工


                                                                 從瑞典民主、臺灣民主說起                                 

                                                                                                                                                       俞力工

        最近,有兩件事相當引人註目:壹是兩位瑞典女部長的急流勇退;壹是陳水扁的戀棧不退。先談談瑞典。保守黨政府組閣不足個把月,兩位女部長便相繼辭職,壹個為了過去10年積欠1千歐元左右的電視稅;另壹位則是許多年前在家裏雇傭保姆而沒有依法申報。盡管瑞典是個富裕發達國家,卻為了如此微小的差錯結束兩個部長的政治生命,這與海峽兩岸動輒上億元的諸多貪腐事件相較,實在是令人感到納悶,不可思議究竟在哪壹邊?!

        歐洲聯盟壹些主要國家的政治清廉有目共睹。許多人把該現象歸功於民主自由,筆者卻認為不完全符合實際情況。綜觀全球政治清廉榜,單單華夏文化地區,早有新加坡、香港排行於前15名之內,說明政黨政治、民主選舉絕非求得“清廉”的必備條件。較不為人留意的是,該兩地壹向實施嚴格的文官選拔與培訓制度。再加上優厚薪俸相佐,使得公職人員既能回避貪腐引誘,又能全力以赴提高行政、管理效率。所謂選賢與能,在此兩地可說是得到充分的發揮,由此讓人聯想到專制的中國古代,只要是政治清明,也壹樣可以打造盛世局面。香港回歸之後,其文官選拔制度壹度受到幹擾,使得社會發展停滯不前,最終也不得不在其固有體制面前低頭。該事實顯示,清廉政治並非歐洲社會所專美,同時也反映出兩岸當局政治藝術的貧困與無助。按理,既然新、港有此傑出體制與英才,就應當禮賢下士、三顧茅廬、讓賢與能。這次讓香港陳馮富珍女士走出去、擔任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職務,算是壹個難能可貴的突破。然而從國家需要出發,更迫切的是引進人才、改良體質。

        歐洲的清廉政治除了上述考核制度之外,還存在著廣泛的學術界、輿論界與政黨間的監督,而其關鍵不在於數年壹度的投票,也不在於少數服從多數,而是各社團的人民代表系由基層開始,逐步選拔至國家最高立法、司法、行政機構。壹旦其代表涉入貪贓枉法事件,多會感受到由下而上的壓力,因而不得不引咎辭職。與其他社會相較,歐洲最為獨特之處也剛好是廣泛的民眾參與,即無論是住宅區、所屬工會或職業社團,均有頻繁的政治活動與社團生活。這種團體性並非外界強加的結果,而是數千年群眾運動、階級鬥爭、教會活動、同業公會、工會、兵團、政黨所培養出來的集體意識與協作習慣。換言之,由於歐洲人始終處於集體討價還價的狀況,出於切身的需要,必須走出家庭、透過社團來爭取更大的利益。至於不具有這種政治文化背景的地區,基本上除了個人之外就惟有家庭可作屏障。從最近臺灣百萬紅衫軍上街遊行示威看來,表面上聲勢浩大、空前絕後,實際上卻是壹個個的個人面對壹個頑固的統治機器,因之“曲終人散”,政府依舊。

        就整個華夏文化圈加以觀察,始終不存在任何可與歐洲相比擬的階級政黨。華夏文化圈大多政黨成員多為追求仕途的知識分子,或為填補上級指派名額而入黨。甚至連工會也都幾無例外地淪為民主擺設,結社花瓶。在此情況下,盡管政府時有更疊、閣員頻頻走馬換將,政黨的最大存在意義多在如何鞏固政權或求得勝選,而不是提出壹套系統的施政方針。

        近年來,時有論客把臺灣的民主政治當作華夏文化圈應當眾相仿效的楷模,甚至於,即便已明確發現此體制的千瘡百孔,仍然以“民主課程”、“自由典範”來為其鼓與舞。以筆者之見,數百年來全球的民主進程,多先從實現“民有”與“民享”著手,而後才致力於 “民治”機制的建構。先順利求得“民治”、而後顧及“民有”與“民享”的國家則鳳毛麟角。臺灣與所有其他小龍、小虎壹樣,均系按“先經濟、後民主”軌道邁進。於是乎,展現於我們眼前的有兩種不同結果:壹是新加坡式清廉政治基礎上的經濟發展,以及,尚有待促進的民治建構;壹是臺灣式的與貪腐並行的經濟發展,以及目前所面對的克服貪腐和完善民主機制的雙重任務。臺灣此次紅衫軍運動的最大成就,在於把人民、媒體的監督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雖然不壹定就此步入清廉國家之林,但只要檢舉貪腐成為民眾習慣,多少會杜絕公職人員 的貪腐沖動,同時也給對岸造成壓力。至於民主、民治方面,則可能由於上文述及的缺少歐洲社會的政治文化背景,而停滯不前。

        按照歐洲的選舉模式,壹般選民的投票行為多受政黨、政見、候選人風範所影響。出於團隊精神,黨員多數支持自己的黨;其次才考慮什麼政黨提出的內政、外交政策較符合自己的利益與理想,最後則輪到檢驗候選人的親和力與能力。近年來,民意調查結果逐步發展為政黨見風轉舵的憑據,因此出現各黨派政見趨同的現象。由於黨與黨之間的區別益加模糊,由是壹方面難以預測哪個政黨取得明顯優勢;另壹方面候選人的個人風範反倒攀居重要地位。美國的政治文化雖受歐洲影響,但顯著的區別在於美國的政黨缺少階級屬性;同時兩大政黨的黨員人數在總人口中僅占毫無代表性的極小比率;黨員的“組織生活”基本不存在,有限的聚會也以社交為主要目的。在候選人處處巴結民意、迎合民意的情況下,候選人的“次要個性”(如相貌、儀態、知名度、曝光率)便往往成為贏得選票與否的決定因素。基於此,美國必須動輒調動數十億的活動費用,提高候選人的知名度與曝光率。長此以往,其內政、外交政策必然受到金錢力量的左右。臺灣的文化、社會背景離歐洲更遠。政黨純粹是個為競選而發動的助選機器。囿於臺灣的特殊政治環境,每逢選舉,所有政見、政綱濃縮為壹個“分與合”問題(即壹般所謂的統、獨問題);所有的公共場所也蛻變為候選人獻技的卡拉OK。選期之間唯壹的變化是,時而“個人魅力”成為首要參考因素;時而“分與合”提升為主要坐標。至於民間疾苦、失業、醫療、退休金、教育、勞工保障、婦女權益、育幼、殘障、環保等等,壹向都是臨時性搭配道具。換言之,臺灣從歐洲社會嫁接過來的不過是個民主程序與硬體設備,完全缺少實質內容。這樣的“民主實驗”是否可成為華夏文化圈的楷模?是否可以從失敗中求得更新與改進?是否能夠把西方的集體意誌、團隊精神、政治倫理變成我們的習慣?我不敢說,也不想說。唯壹能說的是,壹條大家較為熟悉、安全、低成本的捷徑是:先實現選賢與能、清廉政治與“民有、民享”;其後當人民真正產生團隊需要與集體倫理時,再推展某種適應國情的民主體制。或許,屆時在賢能治國、國泰民安、自由自在的情況下,即便壹個政黨的存在都是多余和禍患。2006/12/19